n115761

标签: 吕俊生

1955年,授衔大会上,毛主席指着名单问:那个凭一把大刀,砍杀27个鬼子的'军中

1955年,授衔大会上,毛主席指着名单问:那个凭一把大刀,砍杀27个鬼子的'军中

1955年,授衔大会上,毛主席指着名单问:那个凭一把大刀,砍杀27个鬼子的'军中吕布'呢,怎么没有他的名字?有人回答:他回老家扛锄头去了!1955年,我国迎来一场意义非凡的军衔授予仪式,那一年,是新中国首次为军人授衔,名单厚如字典,记录着无数将星的荣光,但就在这份荣耀满满的名单上,却少了一个名字,一个曾在战场上以一把大刀震撼全军的汉子——吕俊生。吕俊生是河北邢台人,个头极高,超过一米九,在那个年代,这样的身高在农村极为少见,他从小家境贫寒,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,但他的身体却出奇地结实,年轻时,他靠在外打零工维持生计,做过学徒,也给地主家干过活,日子虽苦,却练出了惊人的臂力,村里人都知道他力气大,谁家要抬磨盘、修石碾,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“大个儿”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吕俊生没有犹豫,他知道,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,于是,他放下手头的活计,跟随八路军走上抗战前线,他的军旅生涯就此开始,也开启了他在战场上的传奇。吕俊生第一次让人记住,是在山东夏津的一场激战中,那是一场硬仗,敌众我寡,子弹打光后,只能靠刺刀拼命,面对敌人冲来的黑压压一片,吕俊生毫不退缩,他高大的身形在人群中格外显眼,手里的刺刀挥舞得像风车一样,据战后统计,他一个人就干掉了二十七名敌人,还缴获了十几支枪,这场战斗让他一战成名,部队授予他一等战斗英雄的称号,战友们更是送他个绰号,叫“小吕布”。从那以后,吕俊生成为了部队里的主心骨,大大小小的战斗,他总是冲在前头,百团大战时,他趁敌人换弹匣的空档,带着几个人爬上敌人碉堡,把里面守军一举拿下,在解放战争中,他带领几十人的小队夜袭敌营,打得对方措手不及,最终全歼敌军,这些年,他立下了八次一等功,身上的伤疤一层盖着一层,连军医都感叹他的命够硬。战斗的残酷也给他的身体留下了难以修复的伤害,尤其是腿伤,成了他一生的病根,战争结束后,吕俊生的身体状况已经无法支撑继续服役,他自己也清楚,不能再拖累部队,于是他做出了一个不被理解的决定——主动退役,回家务农。当时,很多战友都在等着评军衔,而他却默默收拾行李,带着家人回到了邢台老家,他没有任何埋怨,也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,他觉得,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,现在是时候回归田地,做回一个普通农民。回乡后的吕俊生并没有因为过去的荣誉而高高在上,他像从前一样,天没亮就下地干活,村里推行新式农业,他第一个报名试验,带头修梯田、挖水渠,他的右腿因为旧伤走路一瘸一拐,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干活的速度,乡亲们佩服这个人,不仅因为他曾经是战英雄,更因为他从不摆架子,始终干在最前头。他还担任了村民兵连长,组织年轻人训练,也参与村里的党支部工作,每次开会,他总是提出最实际的建议,把战场上的经验变成了发展生产的智慧,他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,真正的强大不是靠说出来的,而是靠做出来的。1955年,军委在全国范围内授予军衔,当毛主席审阅授衔名单时,特别注意到吕俊生的名字不在其中,据说,毛主席对此表示了遗憾,可按照当时的规定,已经退役的人员无法列入名单,吕俊生因为主动复员,错过了这场属于军人最高荣誉的仪式,尽管如此,国家仍然为他颁发了“八一勋章”,并给予副科级待遇和特殊抚恤,但他本人对这些并不看重,觉得只要不拖累国家,自己就已经心安。他的一生没有留下太多文字记录,也没有在电视上接受采访,他就像一棵老树,悄无声息地扎根在故土,直到1970年,他因病去世,享年六十四岁,出殡那天,没有吹号奏乐,也没有礼兵送行,十里八乡的百姓自发赶来,在田间小路上唱着战歌为他送别,墓碑上没有军衔,只刻着简简单单的一行字:军中吕布,英雄归乡。
1955年,授衔大会上,毛主席指着名单问:

1955年,授衔大会上,毛主席指着名单问:"那个凭一把大刀,砍杀27个鬼子的'军

1955年,授衔大会上,毛主席指着名单问:"那个凭一把大刀,砍杀27个鬼子的'军中吕布'呢,怎么没有他的名字?"有人回答:"他回老家扛锄头去了!"吕俊生生于1917年,祖祖辈辈都是种地人。身高一米九,膀阔腰圆,是村里远近闻名的“壮汉”,年少时就能将百斤石磨单手扛上肩。除了力气,他还有一股不服输的倔劲,谁要是欺负弱小,他第一个冲上去。村里人说他“脾气直,胆子大”,打起架来像头牛,没人拦得住。1937年,抗战全面爆发,鬼子铁蹄踏入华北平原。那年吕俊生刚满二十,家里人劝他:“你个大个儿,在家也有口饭吃,别去送命。”他却一言不发,第二天一早就背着干粮走了。他参军不为官职,不为功名,只说了一句:“咱是中国人,不能看着鬼子骑到头上。”他分到的是一个地方游击队,后来并入八路军。他不识几个字,但打起仗来却是个天生的战士。尤其擅长近身短打,一把大刀使得虎虎生风。战友们都说:“吕俊生一出手,不带活口。”他也从不张扬,战后别人夸他,他摆摆手:“那是他们枪卡壳了,让我捡便宜。”最让人敬佩的是他在夏津夜战中的表现。那是1942年,敌我双方在一处村落遭遇,炮火过后,枪械失灵,双方进入白刃战。吕俊生拿起大刀,冲进敌阵,左砍右劈,硬是从鬼子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。战斗结束后,战友们清点战场,发现他一个人斩杀了二十七名日军,还缴获了十五支步枪。这场战斗让他一战成名,被部队授予“一等战斗英雄”,战友们戏称他为“小吕布”。这个绰号从此传开,连敌军情报中都开始出现对他特别标注的记录。一个普通士兵,靠着一把大刀与一腔热血,硬生生在战火中杀出了属于自己的威名。抗战结束后,他没有停下脚步,又参加了解放战争。从太行山到淮海,从山东到中原,他的名字出现在无数战斗报告中。他身上伤痕累累,最严重的一次是右腿中弹,子弹穿骨而过,留下终身伤残。他没有休整多久,就拄着拐杖又回到了前线。据后来统计,他一生至少八次荣立一等功,三次特等功。他的英雄事迹被编入教材,成为民兵训练的范例。可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战士,在1955年的授衔名单中却找不到名字。原因很简单,也很令人唏嘘。1954年,吕俊生主动递交了复员申请。他说:“我腿不行了,走路都费劲,打不了仗了,不能再拖累部队。”他的信由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元帅呈交中央,毛主席看后沉默了很久。制度规定,授衔只能授予现役军人,即便是毛主席,也不能违反这一原则。吕俊生的决定,是对制度的尊重,更是对国家的体谅。他没有怨言,没有请求任何补偿,只希望回家种地,继续过他那平凡的日子。他说:“我能活着回来,已经赚了。”回到邢台老家后,他种地、养牛、教孩子识字,还担任村里的党支部委员,组织民兵训练。他从不讲自己在战场上的事,甚至连家里的孩子都不知道父亲曾是战斗英雄。一次村里来了县里的干部,想请他讲讲抗战故事,他只是笑着摆摆手,说:“那都是过去的事了,现在关键是种好地,过好日子。”国家并没有忘记他,授予他“八一勋章”,给予副科级待遇和特殊抚恤。但他从不炫耀,连勋章都用破布包着,放在炕头的木匣里。他的墓碑也极其简单,没有军衔,没有官职,只有一句话:“军中吕布,英雄归乡。”这句话,道尽了一位战士的一生。他没有留在历史教科书中,也未出现在将星名录里,但他的名字和故事,却在百姓口中一代代流传。吕俊生的选择,与那个年代许多英雄如出一辙。他们不求名,不图利,只问是否对得起那段烽火岁月。有人说,这是那个年代的“傻气”,可正是这种“傻气”,才成就了中国从战火中走向新生的奇迹。他的故事,是那段历史的缩影,是无数无名战士的代表。他们没有华丽的辞藻,也没有耀眼的头衔,但他们用血肉之躯为后人铺出了一条和平之路。在今天的和平年代,再回望那场授衔大会,人们会记住那些闪耀的将星,也应该记住那位被毛主席点名,却悄然归乡的“军中吕布”。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忠诚、什么是担当、什么是无声的伟大。战场上的他浴血奋战,归乡后的他默默耕耘。他没有离开人民,因为他本就是人民中的一员。他的名字虽然没有刻在授衔名单上,却早已镌刻在共和国的血脉里,永不褪色。
1950年,在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上,毛主席一见到吕俊生便紧紧地握住他的手,声音

1950年,在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上,毛主席一见到吕俊生便紧紧地握住他的手,声音

1950年,在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上,毛主席一见到吕俊生便紧紧地握住他的手,声音中充满了赞赏:“我知道你,你很厉害!吕俊生1907年出生在河北邢台县前青峪村,那地方山多地少,村民们过日子全靠几亩薄田。他从小就长得快,高...
吕俊生智勇脱险

吕俊生智勇脱险

吕俊生,一位出身贫寒但意志坚定的青年,毅然加入了八路军。1940年的一天夜晚,吕俊生带领的小分队在执行任务时不慎与主力部队走散。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艰难前行,最终抵达一个偏远小村。幸运的是,村中竟有吕俊生的一个老乡,...